美國的電氣化過程:系統建構者
《科技渴望社會》的第一篇。這本書集結了科技與社會有關的文章與演講稿等等的翻譯,是 STS (Science, Technology and Society) 領域的讀本。
這篇描述三個在美國電氣化過程中十分活耀的人:愛迪生、英瑟爾、密契爾,分別在電氣化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。愛迪生主要技術但跨越了管理以及財務等等,讓電氣化得以開始推展。英瑟爾有技術知識也是財務專家,但長處在於管理,透過管理將電力事業的規模擴大。而密契爾則是以金融策略使電力事業進一步擴大為區域系統。三位都對多個領域有所涉獵與了解,綜合各種因素以不同所長推展美國的電力發展。
其中愛迪生的篇幅是我看得最能理解在幹嘛的部分……
從這篇文章的研究中,可以看到愛迪生的思考脈絡以及因果邏輯。因目的是取代煤氣燈,所以先考量經濟效益,才結合科學上的靈感,繼而搜尋與試驗特定目標,而非如給小朋友看的故事所述──只是不斷地嘗試。姑且不論從眾多文獻中回推因果是否真是當年愛迪生所想,但看到回推出有邏輯的思考脈絡,才能認為這是合理、可行可能的,而非如神話般的不可思議。
科學歷史應該要呈現這樣的部份,呈現科學發展的交錯跟曲折性,呈現當時人們的思考脈絡,而非講得科學猶如直升飛機筆直上升,各個有所成果的科學家不是天才就是堅忍不拔云云。像是《科學發現幕後的黑色喜劇》跟《電的旅程》就有這種交(ㄨㄞ)錯(ㄑ一)曲(ㄋ一ㄡˇ)折(ㄅㄚ)但比較真實的科學史。
至於英瑟爾跟密契爾因為又是管理又是金融的,我實在看不太懂到底在寫什麼……Orz
總之,可以說是三個人都有跨領域的能力,一步步推展電力發展。從一間公司需要技術的不斷改良以突破擴大的障礙,接著公司開始變大、變多而需要管理才能繼續擴大,之後需要用金融方式讓系統進一步擴張到區域等級,每個時期有不同的關鍵知識跟能力。
要說有 fu 的感想……應該是「只會技術很難完整建立或推展一個事業系統」。